抗震鉴定依据如下:
(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鉴定项目设计图纸;
(4)鉴定项目施工隐蔽资料;
(5)鉴定项目竣工验收资料;
(6)有关结构主体部分检测资料;
(7)有关部门对项目所在场地安全性鉴定报告;
(8)有关规范及有关部门相关文件。根据所获得的相关资料可知,地质勘查报告资料齐全;项目设计图纸齐全;竣工验收资料齐全;检测资料齐全;场地安全报告齐全。由以上可知:所鉴定项目资料齐全,可以资料为依据,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鉴定工作。
房屋抗震安全检定报告办理单位——房屋抗震检测鉴定标准:
1.鉴定标准掌握也不相同,鉴定报告的格式、内容不统一、五花八门、结论分析简单、富于表面。
2.对鉴定的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调查不清,资料收集不全,对无资料的老旧建筑所需的现场调查、检测、基础勘测等有效手段补充不足,导致鉴定的结论不全面、不准确。
3.对建筑材料强度等级检测方法单一,没有考虑与其他手段的结合,相关重要构件没有进行检测,导致得出的结论反映深度不够、验算不准,*留下安全隐患。
4.对鉴定报告依据规范缺乏严格区分,不同结构形式采用相同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及验算,会导致鉴定结论不准确。
5.有的鉴定报告只重视材料强度检测及单个承重构件的相关验算,而忽视了如建筑物平面形状不规则、刚度不均匀、结构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在鉴定报告中没有表述。
6.对非承重构件没有进行鉴定,出现易忽视的安全隐患。
7.忽视对既有建筑的基础承载力及变形是否满足结构的要求,对无资料的建筑没有补充勘 测等。
8.有的鉴定报告给出的鉴定结论模糊、不明确、表述不清楚。
9.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及使用,如有特殊要求的能否实现,在报告中没有体现。
学校建筑的抗震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及要求:
1 搜集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相关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需要进行补充实测。
2 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
3 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
4 对现有建筑整体抗震性能作出评价,对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应说明其后续使用年限,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根据下列情况区别对待:
1 建筑结构类型不同的结构,其检查的重点、项目内容和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
2 对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应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
注;重点部位指影响该类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和易导致局部倒塌伤人的构件、部件,以及地震时可能造成次生灾害的部位。
3 对抗震性能有整体影响的构件和仅有局部影响的构件,在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时应分别对待。
幼儿园安全检测鉴定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实质是通过改善结构的构件结构受力的途径,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少结构的地震破坏 其抗震加固原则如下:
1)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 要以结构的抗震鉴定结果为基础抗震鉴定是通过检查现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设防要求,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进行评估。根据抗震鉴定的结果有针对地进行加固。可选择整体加固!区段加固和构件加固。
2)在确定加固方案时。 要对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特别应查明结构是否存在局部损伤,对已有的损伤应进行专门的研究,在抗震加固时加以考虑。
3)在确定抗震加固方案时。 如果是抗震鉴定不合格,要重点考虑结构总体功能的恢复,而不要求每个构件都恢复功能;如果是静载下出现的破坏,以各种承重墙(柱)等的加固为主。
4)在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协调中。 首先以承载力为主,侧重于利用承载力的提高来弥补变形的不足;但抗震鉴定结果仅为整体不足时,仍以改善整体的加固方案为主。
5)加固后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不应**过规定值的30%。 且不宜**过下一楼层 综合抗震能力的20%,**过时,应同时增强下一层的综合抗震能力。
学校房屋抗震安全检测中心:
结构抗震加固需兼顾结构的安全、美观、实用和耐久。近年来随着抗震加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加固手段已发展成为多种方法并举的局面,不仅如此,常规加固手段的具体细部构造也较以往更为灵活和实用。
抗震加固按照加固的部位可分为整体房屋加固、区段加固、构件加固和与结构加固配套使用的相关技术,工程人员可根据鉴定的结果结合建筑功能改造选择相应的加固措施或修补技术。下面仅就抗震加固中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加以介绍。
2.结构抗震加固新技术
(1)减能技术(隔震)
如果地震作用能减小,结构反应就必然减小。假设某一结构在8度地震时,只有抵抗7度地震作用的能力,如果采用某种方法,就能使地震作用减小到7度,甚至更低地震作用的水平,结构便能达到与采用其他抗震加固方法相同的加固效果。我国规范中,地震作用与地震影响系数a成正比。地震影响系数a在我国新编抗震规范中按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可看出,当结构周期增大时,地震作用减小。较有效地使结构周期增大的方法是隔震技术,即使房屋上部结构与基础完全分开,在分开处放置隔震材料。较常用的隔震材料为叠合橡胶隔震垫,其作用是使地面水平地震加速度在隔震层处中断,或使向上传递的地震加速度大大减小。在设计计算中,其表现形式是上部结构周期加长,因而地震作用减小,结构反应亦减小,从而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该方法的原理很简单,然而用于加固时的技术难度却很大。首先必须将上部结构与基础完全切开,并放入有一定阻尼的叠合橡胶垫。其必要条件是上部结构整体性好,因此并非所有结构都能用此方法进行加固。目前国外已有采用此方法加固的建筑,如美国盐湖城**大楼(*前建成的12层砖石结构)。
(2)消能技术(增大阻尼)
如果结构反应在相对变形较大的部位,适当布置阻尼器,使结构阻尼加大,则地震作用必将会大幅度减少,从而使结构反应较小,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增设阻尼器后,结构反应减小,使结构满足抗震要求,亦可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如果降低后的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结构将不会破坏;如果结构不在弹性阶段工作,就可用时程分析法求得结构反应。实践证明,其反应值也大大减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采用粘滞阻尼器加固了火车站大厅、饭店、展览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有些工程加固后在大震作用下,层间位移值达1/390,处于接近弹性阶段工作,收到了非常好的加固效果。
(3)增设剪力墙技术
结构刚度增大,有两个可能:一是刚度增大,结构周期缩短,根据反应谱方法,地震作用相应增大:二是刚度增大,结构变形减小,从而使内力减小。两者所起作用相反。因此,只要刚度取得合理,则地震作用虽然增加,但结构变形仍然减小。实践证明,大多数结构增设剪力墙后,将使结构变形减小,这时,地震作用主要由剪力墙抵御,框架结构中的内力与变形大大减小,从而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增设剪力墙加固技术,是常用抗震加固手段,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采用此方法加固了全国政协礼堂、火车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农展馆等数十个大型公共建筑。
3.结构构件加固方法的改进
(1)砖砌体的混凝土板墙加固
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主要是增强结构的整体性,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唐山地震以后,人们发现采用钢筋混凝土外加柱连同圈梁和钢拉杆一起加固砌体房屋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并很快在全国推广。但近年来人们也意识到这一加固方法对建筑外观和城市风貌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逐渐采用混凝土板墙加固法取代传统的加固方法。混凝土板墙加固类似于钢筋网水泥面层加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首先,可根据结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提高程度的不等增设不同数量的混凝土板墙。板墙可设置为单面或双面,甚至可在楼梯间部位设置封闭的板墙,形成混凝土筒。其次,采用混凝土板墙加固时,可根据业主的意图采用“内加固”或“外加固”方案。当希望保持原有建筑风貌时,可采用“内加固”方案;当需结合抗震加固进行外立面装修时,则可采用以“外加固”为主的方案。采用混凝土板墙加固可更好地提高砖墙的承载能力,控制墙体裂缝的开展。此外,在板墙四周采用集中配筋形式取代外加柱、圈梁和钢拉杆,提高墙体的延性性能和变形能力。这种处理方法对建筑外观和内部使用的影响很小。
(2)框架结构的剪力墙加固
框架结构的加固方法很多,但其中增设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仍是一种主流方法。利用新增的剪力墙承担主要的地震力,减小结构的变形,降低框架柱的配筋构造要求,从而使加固工作量大大减少。采用增设剪力墙加固时,需处理好新增墙体与原有结构构件的连接,如墙柱连接、墙梁连接。既要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又要避免对原结构构件造成过多的损伤。新设剪力墙需有暗柱和暗梁,设计时有两种处理方法。
**种方法是利用原结构梁柱做其暗梁暗柱,这种方法不会对原有构件造成损伤,但外包部分的混凝土会影响室内观感和使用。近年来随着钻孔、植筋技术在结构加固领域中的应用,这一矛盾逐步得到解决。
*二种方法是新增墙体采用相对独立的暗梁暗柱体系,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新增剪力墙的两端设新暗柱(或称端柱),暗柱配筋按计算和现行规范构造要求配置,暗柱与原框架柱间用锚筋相连,即似连非连的构造措施。抗震墙竖向分布筋穿原框架梁时,其中一排筋从梁边穿楼板直接伸入上一楼层,另一排竖向筋则在原框架梁位置按等强度原则等代,减少穿筋数量,从而减少对原框架梁的损伤。此外,在原框架梁上下各做一道暗梁,与原框架梁连接为一体,既增强了新增抗震墙的稳定性,又保证了抗震墙的上下连续性。
(3)框架梁柱的加固
有时,由于受建筑使用功能的限制,无法采用剪力墙加固。消能减震技术也无法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分别对原结构梁柱进行加固是较好的加固方法。
4.构件的一些常规加固方法
(1)增大截面加固法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3)外部粘贴加固法
(4)绕丝加固法
(5)高强钢丝绳网片―复合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6)预应力加固法
(7)增设支点加固法
5.与结构加固方法配合使用的技术
(1)裂缝修补技术
主要有两类:一是以保护钢筋不受侵蚀、混凝土不渗漏为目的的表面封闭法和填充密封法。二是在保护钢筋的同时,还要求通过注入补强作用的胶粘剂以恢复混凝土强度的压力注浆法或注射法。
(2)锚固技术
主要指植筋技术和锚栓技术。
(3)阻锈技术
防治已有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钢筋锈蚀,宜采用能有效抑制或阻断有害离子。
6.构件加固应注意的问题
对结构进行抗震加固涉及的因素很多,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切身体会,我对在构件加固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初步归纳如下。
(1)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待加固结构的情况,为抗震加固提供可靠的原始资料,总体方案上要么侧重于提高承载力,要么侧重于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或者两者兼备,也可改变结构体系,而不必进行梁、柱的普遍加固,如增设抗震墙等。
(2)抗震加固结构的受力特点与新建结构不同,加固结构属于二次受力结构和二次组合结构,新旧两部分存在应力、应变滞后的问题,加固前因结构抗震承载力不够,构件截面的应力水平相当高,当卸载后原结构已经受力,*二次加载,新加部分才开始受力,因此原结构的截面应力、应变值始终**新加部分的应力、应变值,当原结构部分已经达到截面承载力时,新加部分的承载能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新加部分和原结构整体工作时,结合面受力特别复杂,剪切破坏较易发生,因此两部分共同受力是否良好取决于结合面的做法。抗震加固中考虑到以上两个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采用折减系数0.85考虑其影响。有关试验发现,卸载对加固结构承载力提高的影响与原结构在加固时的应力、应变水平关系很大,原结构应力、应变水平越低,加固部分的承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因此,加固前应尽量对原结构卸载。
(3)遵循结构抗震设计原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加固,要从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出发,防止加固后形成楼层承载力、刚度分布不均匀,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结点、强锚固”的原则,保证加固后的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7.结语
综上所述,结构抗震加固,往往不是单一采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用,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要根据结构具体情况,遵循抗震设计基本原则,采用先进理论和技术,利用结构抗震基本原理,给予具体分析和处理。
了解幼儿防震小常识
1.地震来临时的危险振动大约在一分钟左右。强裂地震发生时,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可暂躲较坚实的课桌、床铺等下面,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用小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不能从窗户跳楼。
2.正在上课的小朋友应及时躲避。并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保护好头部,教师不可让幼儿一齐拥向出口。
3. 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会更大。
4. 在户外活动的小朋友不要在狭窄的位置停留,不要躲进厕所、游艺室及教学楼等建筑物附近,教师应领幼儿到开阔地避震.
5. 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跑到阳台,因为阳台下面是没有支撑物的,反而是危险的地方.
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是指依据幼儿自身发展的情况,促进学校安全运行和幼儿健康发展的工作。目前幼儿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给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职工敲响了警钟,在此,需要运用相关管理策略来减少隐患事件发生的几率,**幼儿的安全。
幼儿园房屋检测办理单位,主要是检测鉴定幼儿园房屋安全性
1.已鉴定危旧房必查。不仅要排查还未整治的危旧房是否危险等级加重,也要对已经整治完成的危旧房进行排查检测是否返危。
2.受灾房屋必查。前段时间受台风影响的地质灾害点附近的学校房屋、受水长时间浸泡的房屋、受损严重的围墙等要全面开展隐患排查,这项工作之前职能科室和相关**已经部署过,还要进一步加快房屋安全鉴定工作。
3.老旧房屋必查。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前期建造的房屋,建造标准较低,年久失修失养,安全隐患大,这是排查的重中之重。
4.临时过渡用房必查。加强对临时过渡用房、擅自改变房屋结构等的隐患排查,尤其是作为食堂、教室使用的房屋要重点排查。
5.师生、家长有反映的必查。对于师生、家长或社会群众有反映的学校用房,要时间核查,并落实网格管理,建立定期检测机制,动态监控房屋安全。
房屋是具有较长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的物业工程,导致房屋产生危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更好地进行安全管理,才能达到**房屋使用安全,延长使用寿命的目标。这其中房屋安全鉴定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房屋安全隐患排查中发现安全问题,无法判定其危险的校舍;突发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因造成安全隐患的校舍;经过大修或加固,使用满5年的校舍;使用功能调整、承重结构变化、未经设计改建的校舍;未采取防震设防的校舍;未办理消防有关手续的校舍;达到或**过房屋设计使用年限尚需继续使用的校舍;手续齐全但使用年限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一半的校舍。
截至目前,罗平县共有幼儿园143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41所,占幼儿园总数的98.6%。在园幼儿19 806人,其中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15 872人,占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80.1%。教职工1 074人,其中民办幼儿园教职工1 054人,占总数的98.1%。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形成了学前教育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罗平县学**年幼儿入园(班)率为82.9%,比上一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学**年幼儿入园(班)率为83.5%,比上一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